来源:成都绿之艺园林景观
时间:2018.03.02阅读:347
绿竹四季青翠、挺拔秀丽,代表了一种做人的精神风貌,在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史上,竹不仅被誉为“岁寒三友”之一,更是蕴涵了中华民族的品格、禀赋和精神追求,它的象征意义成就了其特殊的园林价值。
竹子用于造园的最早记载见于《拾遗记》(始皇起虚明台,穷四方之珍,得云冈素竹),秦朝时期,秦始皇建“上林苑”,从山西云冈引种竹子到咸阳,竹子造园的思想开始萌芽。
到了魏晋南北朝,文人、士大夫们崇尚玄淡,寄情山水,游访名山大川讴歌自然景物和田园风光的诗文成了风尚,刺激了园林发展,竹子随即融入了造园之中,得到相应发展。
唐宋两代,竹的运用变得较为广泛。在文人贵族等的私家庭院开始出现,如王维的“斤竹岭”、“竹里馆”等竹景。南宋时期,周密的《吴兴园林记》已经记录了吴兴宅园“园园有竹”的盛况,竹子造园开始进入了一个全盛的时期。
明清时期竹子园林发展进入成熟阶段。很多造园书籍,如王象晋的《群芳谱》、屠隆的山斋清闲供笺》、李渔的《闲情偶寄·居室部》、文震亨的《长物志》等,都对竹子造园作了详尽、精辟的论述,为后人推崇、仿效。
在造园艺术、技术的发展过程中,竹子的景观不在局限于私家庭院,而能在室宇内随时欣赏、掌玩的自然风景缩景——盆景,开始逐渐出现。到了宋代,“岁寒三友”类盆景广为流传,已经可以在诸多名人画卷上见到以竹子为材料制作的盆景。《考盘余录》、《群芳谱》等都对竹子盆景的制作、欣赏进行了介绍。
到了现代,随着世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,私家庭院的造园的风格开始走向多元化。即使如此,“竹”的情结仍是深刻地存在于国人的心间,无论是中式还是新中式,园林造景中绿竹都是不可或缺的存在。而在其他各式风格的庭院中,竹的景观设计与运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,使之完美贴合庭院的风格和律调,赋予庭院景观更深刻的情怀与韵味。
宁可食无肉,不可居无竹。
竹的傲然风骨,深深镌刻在国人的文化情怀与精神追求里。
成都园林